首页 > 研究成果 > 正文

肖鹏副教授《政府会计视角的中国财政透明度提升研究》出版

发布时间:2014-03-01     浏览次数: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实现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实施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财政透明度的提升离不开政府会计体系的技术支撑。一国(或一个地区)财政信息公开受到哪些环境驱动因素的影响?财政信息公开的效应和财政信息公开“度”的衡量,是政策制定者非常关心的问题。财政信息公开内容不够详细,公开进度迟缓,可能会招来社会公众、理论界和媒体界的种种质疑,影响政府执政的公信力;如果财政信息全部公开,把政府真实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信息展示出来,也可能会带来政府信任度的下降,甚至带来国际上的争议或者国内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在此背景下,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者都非常关心三个基础性问题:(1)财政透明度的提升受到哪些环境驱动因素的影响?(2)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领导人愿景等因素影响一国(或一个地区)财政透明度提升的机制与程度是什么?(3)财政信息公开的“度”的衡量如何把握?

从现有研究来看,尽管自2003年以来,国内针对财政透明度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可从理论和实际上深入探讨,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现代方法与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研究却是鲜见。国际上针对其他国家的研究,其方法上虽然有借鉴价值,但最终结论与相关考虑因素却与中国国情相距甚远。

综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大背景下财政改革的脉络,可以发现在完成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控制导向的财政支出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后,中国财政改革的焦点开始转向财政透明度、政府会计、参与式预算等与财政民主密切相关的深水领域。财政透明度(Fiscal Transparency)是透明度问题在公共财政领域的延伸,是良好财政治理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实现财政民主和有效财政监督的生命线。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不断加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与频繁,国际组织与机构也越来越关注中国政策的透明度与稳定性问题。虽然我国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预算控制为目标的财政管理变革,但是离打造“阳光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国际和国内一些机构对中国的财政透明度指数排名还比较低。财政透明度较低不仅直接导致“暗箱操作”盛行,增加政府执政的代理成本,而且还损伤了政府执政的公信力,带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的大打折扣。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432美元,为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怪圈,缓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积累的矛盾,提高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提升政府执政的公信力势在必行。

会计透明度提升是财政透明度提升的重要技术基础,财政透明度的提升离不开政府会计体系对政府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的准确核算,离不开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完善。有鉴于此,本专著基于Lüder政府会计权变模型的分析框架,构建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提升环境评估模型,讨论影响中国财政透明度提升的环境驱动因素强弱,探讨财政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财政信息公开的“度”的衡量问题,为中国财政透明度提升的切入点选择和技术路线提供政策支持。我们希望本研究在理论上能够深化对公共财政本质和政府治理理论的研究,在实践上能够对中国财政透明度的提升原则、范围与技术路径选择提供可靠的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