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的积极回应和具体体现。这一点在预算报告中反映突出并落实到了具体的预算安排上。预算安排中既有落实国家一系列深化改革举措,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支出,也有保障基本民生、扶贫环保等方面的支出,可以说充分体现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问:如何看待赤字率下调?
李燕教授:赤字政策作为财政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其提高与降低与宏观经济情况及国家的财政政策选择紧密相关,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动态调整。以往我国赤字率一般都在3%以下,近两年配合减收增支的积极财政政策提升至3%左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在预算报告中2018年赤字规模安排2.38万亿,是与上年持平的,但按照GDP的增长计算,赤字率下降至2.6%。这一方面反映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还在持续发力,同时也符合我国对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收入增长的预期,以及对支出结构优化调整效益提高的信心,还为宏观调控留下政策空间,是防范财政风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
问:如何解决持续减税降费及支出刚性增长收支的矛盾?
李燕教授:的确,我国现在的预算还是一种紧平衡状态,财政增收存在压力,支出必保和新增的需求还很大。表现在,从收入端来说,在连续几年减税降费的基础上,2018年预算仍安排再减税8000多亿元,加上进一步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各种收费,将减轻税费负担1万亿元以上。目的是着眼“放水养鱼”,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特别是将增值税税率调整重点对焦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突显了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和企业转型的动力的政策取向。从支出端来说,随着财政收支的矛盾在增大,要通过统筹兼顾,优化支出结构,做到有保有压。保:要保障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减,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新动能的发展壮大、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水平等等;压:要严控一般性支出。即各级政府仍要坚持过紧日子,如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要“执守简朴、力戒浮华”,腾挪出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和改善民生。同时,在减收增支,赤字规模不扩大的情况下,财政也要“聚力增效”:一是统筹有限财政资金的使用,解决一些部门和项目的支出固化和资金沉淀问题,使有限的资金形成合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二是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即以花钱结果为导向,不搞“大水漫灌”,重视发挥政策的实际效应,如近几年国家的扶贫专项资金安排很多,如何整合这些专项资金和加强绩效管理等。在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上要加强事前的选择、事中的监督、事后的评价,并与问责相结合,力求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也就是说政府即要办好事,又要将事办好。
李燕教授还指出,财政还要厘清与市场的关系,在预算的安排上要尽力做好雪中送炭的事,增加预算的公共性、普惠性,而不是搞锦上添花,并且要合理引导预期,要考虑短期和长期、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协调问题。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
上述采访的主要内容在3月8日、9日央视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及新闻直播间等栏目播出。